查看原文
其他

赵杨 | 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四十年

赵杨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1-12-26

回顾总结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或学习理论的文章,国内外期刊已经发表了几篇,如陈前瑞、赵奎欣(1996)、徐子亮(2004)、施家炜(2006)、梁德惠(2012)、宋扬(2014)、赵杨(Zhao,2011)等,最近的一篇是徐婷婷等(2018)不久前发表的论文。这些文章或对不同时期国内发表的研究成果按照语言次系统(语言、词汇、句法等)归纳总结,或把研究成果放在二语习得总体框架内考察。为避免重复,本文不做量化统计,而是把重点放在历时描述上,选取一些关键节点和重要文献,特别是早期的一些文献,对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历史发展做简要介绍,尤其关注研究方法的演进


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于外语教学。虽然外语教学历史悠久,但是二语习得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历史却很短,可以说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如果把1972年Selinker提出“中介语”概念看作是这一学科确立的标志,那它只有四十多年的时间。如果把1957年Lado提出对比分析假说看作是起点,它也只有60年的历史。即使从1916年“习得”(acquisition)这个术语出现在《现代语言期刊》(Modern Language Journal)时算起,其历史也不过100年。


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历史更短。《语言教学与研究》于1979年创刊,是第一本“研究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学术刊物”(《发刊词》)“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两个概念于1980年首见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李英哲,1980;王靖宇,1980)。当年该刊共发文83篇(包括简讯等),跟对外汉语相关的文章27篇,包括汉字和词汇教学、病句分析、教材编写、课型教学、翻译和汉外对比、国外汉语教学和教学法介绍等,其中汉外对比文章有6篇,国外情况介绍4篇,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尚未出现。这些文章大多从经验出发,只是提出某个现象或者请学界关注某些问题,比如基础汉语教学或成人汉语教学等。6篇汉外对比文章只是对汉语和其他语言中存在的现象做客观比较,并未联系教学。这些文章没有提及对比分析假说。当时的学术写作,在引文标注上要求不严格,因此这些文章是否与对比分析假说有关联,不得而知。也有一种可能:对比是研究外语教学的一个自然过程,汉外对比研究并不是由对比分析假说引发的。


1983年,吕必松发表长文,提出几个与二语习得相关的概念和论述,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该文提出三个重要观点。其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二语教学,学习二语的特殊性决定了二语教学的特点。二语和一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习得过程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其二,对外汉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学习外语的特殊性决定了外语教学的特点,相对于针对民族语言教学的二语教学,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学习外语的目的和动力不同。其三,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教学,汉语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汉语教学的特点。该文“把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的过程叫作语言习得过程”,指出“这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无论学习第一语言还是学习第二语言, 习得一种语言现象至少要经过理解、模仿、记忆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大致可代表一个语言现象的习得过程。”这篇文章在区分“二语”和“外语”的同时,指出了语言习得的几个阶段,是最早一篇把习得与对外汉语联系起来的文章。

 

第一位用中介语理论分析汉语作为外语的偏误的学者是鲁健骥。1984年,他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发表题为《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介绍了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假说,在塞林克列举的中介语的五个成因基础上,分析了汉语学习者在语音上的偏误成因,包括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和训练问题,随后特别强调了中介语的“顽固性”,即“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这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列举了《中介语》(Selinker,1972)、《偏误分析与第二语言策略》(Richards, 1971)、《语言学习与教学原则》(Brown, 1980)和《中介语音系的音节结构的影响因素》(Elain, 1980),说明当时的研究开始与国际学术界接轨。虽然这篇文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质化或量化研究,但作者尝试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汉语,给学界吹进了一股新风。


上世纪90年代,国内期刊开始全面介绍二语习得理论。1992年,温晓虹、张九武连载两篇文章,对语言习得及相关领域做了系统介绍,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传统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语言学、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等,以及这些领域和假说在语言本质、语言能力、语言习得方法、母语与二语的关系上的不同看法。温晓虹(1992)在另一篇文章中,对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做了系统的比较。1994年,王建勤对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1995年,袁博平从上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开始,对二语习得研究做了回顾与展望,特别强调生成语法与语言习得研究的关系。如果说温晓虹、张九武更多地从共时角度对二语习得学科做了全面介绍,袁博平的文章则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梳理了二语习得的脉络。1997年,靳洪刚撰写的《第二语言获得理论》出版,是国内第一部介绍二语习得理论的著作。上述学者把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到国内,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特别是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思考汉语学习理论的文章开始出现。吕必松(1993)指出汉语中介语研究有三个目标:其一,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其二,揭示汉语中介语发展规律,包括汉语习得的阶段性和条件,以及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其三,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刘珣(1993)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理论研究有三个重点: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和“内在大纲”;考察语言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揭示学习者个体因素所起的作用。文章特别提出,要进一步研究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与习得的关系,正确评估课堂教学的作用,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建立课堂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


在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出汉语学习理论的同时,出现了第一批量化研究成果。1993年,靳洪刚发表英文论文“语用化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习得”和中文论文“从汉语“把”字句看语言分类规律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较早的实证研究论文。1995年,温晓虹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考察汉语主题突出特征与汉语存在句的习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文采用了推论统计,而不仅仅是以往研究所采用的描述统计。这一时期,袁博平(Yuan,1995)和靳洪刚(Jin,1994)在《语言》(Language)和《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上发表论文,是英文主流期刊发表的最早的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成果。这些量化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大多是语法判断或句子可接受性判断。


量化研究使用的另一个工具是语料库。1995年11月15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通过专家鉴定,该语料库包含九所高校740名留学生写作的1731篇作文和练习材料,共1,041,274字。中介语语料库的建立,为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开辟了新通道。1999年,王建勤利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英语母语者习得表差异比较的汉语否定结构情况进行量化研究。2000年,孙德金利用语料库中的语料, 对“得”字补语句的习得情况进行考察。这些是利用语料库所做的较早的一些研究。此后,借助语料库的研究一直处于重要地位。


无论是采用可接受性判断测试的问卷调查,还是利用语料库的研究,都属于离线研究。近年来,把反应时作为变量的在线研究呈现迅猛增长势头,出现了一些利用E-Prime软件和眼动技术的研究成果。二语在线研究是把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采用的研究手段应用到二语研究中,目的是发现二语中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现象(Felser,2005)。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也开始采用在线研究技术。于鹏、焦毓梅(2008)就韩国大学生阅读不同主题熟悉度汉语说明文做了眼动实验,发现对篇章主题熟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韩国大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水平。白学军等(2011)通过眼动实验,考察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汉语阅读的影响,发现被试在阅读汉语词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识别汉语词汇有促进作用,词是汉语阅读中重要的加工单位。白学军等(2012)在另一项研究中以美国学生为被试,探讨空格在学习汉语新词中的作用,发现与正常无空格句子相比,被试在词空格文本中学习新词更容易些,表明对汉语学习者进行阅读词空格文本的训练可以促进他们对新词的学习。Shen 等人(2012)以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和泰国的留学生为被试,探讨空格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是否受被试母语文本呈现方式的影响,发现不管被试母语文本中有无空格,是拼音文字还是表意文字,词间空格都会促进留学生阅读汉语文本,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不受被试母语文本呈现方式的影响。余香莲等(2015)通过文献检索, 搜集了21 篇有效文献,运用元分析方法,考察词空格在汉语文本阅读中的作用,发现外国学生平均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局部注视时间和局部注视次数的词空格效果量显著高于中国学生。高珊(2017)以包含语块和相对应非语块汉语句子作为实验材料,以中级、高级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作为被试,考察阅读过程中语块与非语块加工的差异,发现在目标词组、目标词组末尾字、目标词组后位词和整句四个兴趣区,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都表现出稳定的语块加工优势。


最近几年,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兴起,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越来越多地用于语言研究中,探寻语言外在表现的心理机制,如对汉语话题回指与动词语义关系的研究(徐晓东等,2017)、汉语被动句中NP语迹和话题句中变项的神经加工机制(刘涛,杨亦鸣,2016)、汉语关系从句使用频率与加工难度的研究(王慧莉,邴文泽,2013)等。笔者预测,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很快将进入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中。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对比分析假说和偏误分析假说,到七十年代初中介语概念的形成,二语习得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理论酝酿阶段,产生了一些经典论著,如Corder(1967)的“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性”和Selinker(1972)的“中介语”,直至今天仍有启发意义,尽管这些论文既不是量化研究,也不是典型的质化研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有类似经历,前辈学者如吕必松(1983)等提出了一些宏观思想,对之后的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介语和量化研究开始涌现,但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或者之后的国际汉语教育界,严格意义的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一直是小众。这里所说的“严格意义”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回应二语习得界关心的问题,二是采用量化或质化的研究方法。之所以是小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界对习得机制研究的认可度不高,认为只要是对外汉语研究,目的只有一个:服务教学;二是二语习得研究有严格的研究范式,对结果的处理往往借助统计工具,这些都需要研究者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


像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一样,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也有国内和国外两个阵地。当量化研究成为主要研究方法后,这两块阵地的差别显而易见。国内期刊发文,偏误分析类一直是主流(徐子亮,2004),很多文章采用的假说局限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对一些新假说,如“特征重组假说”(Feature Reassembly Hypothesis)(Lardiere, 2009),应用较少。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际主流期刊发表的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文章,一直处于学科前沿,虽尚未提出基于汉语事实的引领性假说,但是一直在学科大背景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一直与二语习得学科互动。最近几年,国内期刊发文质量虽有显著提高,但与国际主流期刊尚有差距。


笔者认为,未来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应特别关注三个问题。第一,将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纳入二语习得的学科框架,以林观木,以木观林,避免自说自话。国内期刊论文,有些数据详实,方法得当,但因为没有放在学科大背景下考察,没有找到明确的“靶子”,只是描述自身的研究,从而使研究价值大打折扣。第二,要有理论意识,挖掘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规律和特点,对二语习得理论有贡献。当前的假说,大多基于印欧语言的习得提出来的,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即使与国际主流学术界接轨,研究成果更多地是对已有假说提出挑战,但进一步提出新假说的很少。要提出基于汉语二语习得的假说,一是要有理论勇气,二是要认真研究汉语的特点。第三,关注线上学习行为研究。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轻松获取线上资源,通过互联网学习汉语,语言学习形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也相应发生改变。线上语言学习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是缩略版,原文见《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8年第4期。


全文下载二维码



2018年第四期目录


刊物简介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6-3106,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385/H,季刊,16开,公开发行。



栏目简介

  1. 本刊特稿:邀请业内专家对国际汉语教育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2. 专家主题论坛:每期确定一个业内主题、一个专家主持人,邀请几位专家围绕这一核心主题,从各自视角深入探讨。

  3. 专业建设研究:对国际汉语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

  4. 教师培养发展:对汉语教师培养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国家与地区师资培训的现状与需求进行探讨与研究。

  5. 汉语教学研究:对汉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进行思考、研究与分析。同时,特别关注K-12汉语教学的状况,并对相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6. 学习者研究:对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可能影响汉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调研与分析。

  7. 学术研究新论:介绍国际汉语学术领域前沿动态,探讨业内的重点、热点问题,倡导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搭建学术对话与交流平台。

  8. 二语习得研究: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最新信息,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

  9. 汉语测评研究:研讨汉语水平测试、汉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等相关问题。

  10. 海外教学动态:及时报道海外不同国家与地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信息,对汉语教学情况进行介绍与研究。

  11. 汉语国际传播:报道世界各国语言学习、传播的历史与经验,对汉语国际传播的现状、趋势、对策等进行研究。

  12. 新媒体教学研究:关注新媒体技术对汉语教学的影响,探讨将新媒体技术与汉语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3. 教学资源研究:对国际汉语教学资源进行介绍、分析和研究。

  14. 汉语教学漫谈:汉语教学名师漫谈教学中的感悟与反思。

  15. 我的汉语之路:采用访谈形式,对汉学家或在汉语学习中取得突出效果的汉语学习者进行采访,分享他们在汉语学习中的经验,以资借鉴。

  16. 书评/综评/综述:对国际汉语领域或二语习得领域的优秀图书及产品进行评述与分析;对业内的重大会议或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与评论。


欢迎大家访问本刊网站!本刊诚邀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赐稿,非常感谢!



联系方式

本刊网址:

http://gzzy.cbpt.cnki.net/(您可以识别下方二维码进行访问。)

电子邮箱:

gjhyjy@fltrp.com          

电话:

(8610)88819623(赵老师)   

(8610)88819269(安老师)


往期精选

1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专刊(附下载链接)

2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期刊网站及投稿系统正式上线啦!

3

干货分享 | 大量免费国际汉语教学资源持续更新中…

编辑:崔超

美术编辑:安琪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投稿须知,下载往期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